发布时间:
2025-02-12
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报道过程中,经济日报策划推出了通讯、深度调研★★★、署名文章★★★、专版等文字报道及图片、图文、海报★★★、视频、微博话题等融媒体产品★,在多个平台实现良好传播效果。
普通人的讲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。社会治理应怎样创新?改善民生应如何推进?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,记者采访了大量社区居民★★、企业职工等★★,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现身说法,是做好民生报道的必然途径★。《重庆这家企业把员工当家人》一文中,“红嫂”周红英告诉记者,当地企业妇联为关心保障员工权益★★★,成立专门团队;《重庆绣出大城精治新图景》一文中★★,70多岁的重庆居民夏虎向记者讲述了老旧小区改造★★★、社区精细化治理给老街坊们带来的生活巨变。这些人物故事使报道生动鲜活,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公信力。
面向未来深入思考,方能有效总结规律。机制创新★、模式再造★★,往往能释放巨大的生产力。通过采访思考,有效总结规律★★★,提供借鉴参考★,推动未来发展,是优秀报道的重要特质★★。《林票碳票★★“点绿成金”》一文对福建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详细报道,总结了当地通过推出“林票★★”★、发行“碳票★★”★★★,成功实现林业资产证券化的新模式,该文被★★★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等多个平台在重要位置转载★。《金融活水滋养更多初创企业》一文深入探讨了上海强化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机制,《广东制造业向新而行》一文聚焦广东“创新样板工厂★”模式……这些报道均体现了记者深度思考的成果★★★,有效提升新闻报道价值★★★。
为进一步提升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报道的思想性和厚重感,经济日报策划推出多个专版报道,图为7月15日推出的专版,集中报道了广东、江苏★★★、上海、辽宁四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。
主题报道要想获得“流量青睐”,需在策划★★、报道、编发★★★、推广等全过程巧妙构思★★,综合发力。在呈现形式上,应提前策划不同种类★、不同体量、不同风格的新闻产品;在传播推广时★★,应根据不同平台特点★★,进行多次包装和分发★★★。
传统山水画中,点景人物虽然细小,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新闻报道亦是如此★★★,人物故事作为细节的一种,往往最能吸引读者关注,尤其是普通人的故事,更易引发情感共鸣,提升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,立足新发展阶段,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,彰显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。
身边人的故事引发读者共鸣★★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落实,各类读者对高质量就业相关报道有着极大兴趣。采访过程中,记者挖掘到了安徽省“三公里就业圈”这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★。报道过程中★★,记者多方采访受益群众,寻找典型案例。其中,短视频产品《宝妈带娃玩顺手找工作》尤为成功,宝妈娄吉梅在镜头前讲述了自己带孩子在小区玩时,偶然通过“三公里就业圈★★★”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故事,引发众多网民关注。
经济日报在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★”主题采访活动过程中★★★,不断改进文风、转变作风★★,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,锤炼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能力★,深化对“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★”的认识,对如何提升主题报道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进行了有益探索。
小切口有故事,用细节丰富报道血肉。近年来,各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★★,成效显著,《制造业向新的“苏式”密钥》一文对此进行了报道★。面对这篇“硬”新闻,记者在作出专业解释之前,先细致讲述了★★“一朵棉花”的故事,由此引出该企业乃至江苏全省数智赋能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★,有效降低了经济报道的理解门槛★★,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做好宣传思想工作★,写出优秀新闻报道,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,这★★★“四力”缺一不可。在一线采访,尤其是行进式的主题采访过程中,记者既要充分打开五官★,敏锐捕捉新闻线索★★,更要锤炼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★★,分辨事实真伪★★★,总结本质规律。
★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★★★”主题报道过程中★★,经济日报记者敏锐捕捉时代情绪,用心寻找典型人物★★。在文字中,用人物故事点亮成就报道★★;在画面里,用人物言行感染广大读者★★,通过聚焦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★,彰显伟大时代精神。
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大命题,如何利用有限的新闻报道篇幅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★★?★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报道过程中★,经济日报记者注重通过宏观视野精心寻找小切口。一方面,讲述生动故事,提升报道可读性和可信度;另一方面,通过地标式的★、层次递进的小切口进行逻辑梳理,勾勒整体脉络,鲜活可信地呈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面貌。
策划丰富种类报道,满足不同读者需求★。行进式报道过程中,经济日报推出了鲜活生动的各类融媒体产品,取得良好传播效果,其中多篇报道阅读量突破百万,#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#线亿★。在此基础上★,为进一步提升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报道的思想性和厚重感,经济日报策划推出多个专版,刊发《发展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——来自广东、江苏、上海、辽宁的报道》《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沃土——来自陕西★★、江西、福建★★★、云南的报道》等深度调研报道★;推出来自国家信息中心★★★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署名文章★★,深入阐释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★★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保障改善民生、抓好“三农”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★★。
主流媒体有责任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。2024年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★★★,经济日报派出多路精兵强将,播发数百件优秀报道,生动呈现各地实践探索成效★★,思考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,有力展现中国经济光明前景★。在此过程中★★★,经济日报报道团队不断改进文风、转变作风,深化对“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”的认识,在策采编发全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。
★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报道过程中,经济日报记者在进行密集采访时★★★,始终做到冷静观察、深入思考★★★,立足历史纵深,面向未来发展,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,更好把握新时代发展规律和脉络★。
立足历史深入思考★,方能确立时代坐标。百年造船、百年钢厂、百年港口……记者跟随★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★★★”采访团行进至辽宁时,厚重历史扑面而来。百年历程如何书写★?随着采访的深入,记者了解到老工业基地久远的辉煌和曾经的艰难★★★,也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地排除万难,自我革新★★,推动传统产业积极转型、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积极势头。《辽宁传统产业智慧焕新》《辽宁新兴产业乘风起势》等报道立足百年历史,充分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新时代以来,勇于作为,成功培育新质生产力,不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事实。
清淤治水是个长期枯燥的过程,为了更好报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治水成效★★,记者精心描述了对水质敏感的茈碧花从消失到重现这一细节,《失踪的茈碧花回来了》一文极有说服力地完成了洱源治水报道,取得良好传播效果★★★。该文在经济日报客户端和微博发布后,获新浪、腾讯★、百度、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转发★★★,阅读量超过350万。
精心设置二次传播,适应不同平台特点。为更好设置议题,提升传播效果★★★,经济日报将原创报道进行转化、包装,在二次传播过程中,以网民青睐的视频、话题、互动等方式向不同平台分发★★★,有效扩大传播范围。例如,聚焦智慧农业,客户端推出融媒体产品《智慧农业有哪些★★“黑科技”?》★★,该报道在微博以短视频《已是Next Level★★!智慧农业★★★“慧★”就新★★“丰”景》形式播发,被全网重点推荐★★;微博账号设置原创话题#福建积极探索水保碳汇交易#★★,集纳推出相关文字、图文、视频报道,线万;结合★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这一热点,多平台推出《听★★,〈北京人〉带你坐铛铛车游中轴线》融媒体产品,微博同时设置#体验北京大美中轴线#话题★★★,阅读量超过百万。(作者李哲系经济日报新闻协调部策划室副主任)
小切口细梳理★★★,用逻辑还原整体真实★。西北干旱地区能否走出缺水困境★,不仅关乎当地发展,对其他地方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地处渭北“旱腰带”★★★,陕西省富平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/10。要做好富平治水的报道★★★,仅仅描写几个今日水丰草美的场景显然不够,但详细地描述整个治水历程又显繁琐枯燥。记者在构思《陕西富平做活“水文章”》一文时,巧妙地找到了★★★“一碗水的幸福”★★★“一条河的变身★”“一座城的兴旺”三个小切口,在层层递进中以精练的文字还原了富平治水的奋斗史★★,报道了当地因治水而兴的高质量发展历程。
相关资讯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
2023-12-06